日前讀到一篇報導,講到一個傳奇的故事:孫正春先生是林試所的森林研究員,原本嗜吃肥豬肉等食物,身上有十數種慢性病纏身,包括心律不整、脊椎側彎、高血糖等。在 43 歲那年,被診斷出兩種致命的癌症,頷下腫瘤和淋巴腫瘤;他開始每日努力地健走,搭配新鮮蔬果及優酪乳等健康飲食。在 100 天後,腫瘤神奇地消失。在這之後,孫先生仍然持續他的健走人生。有關這篇故事的細節,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在網路上搜尋。

由於這篇故事屬單一個案,我們很難說這種方式一定對所有的患者都有效,而是做為參考。不過,運動的確是對身心健康有所幫助的。根據數個研究的結果,可以知道運動可以改善憂鬱和焦慮症狀。甚至,在一些研究中,試著將運動變成治療的一環,發現運動對憂鬱症有中度以上的情緒症狀的改善效果。而我們也不能過度解讀,以為只要大量運動就可以放掉其他的治療,藥物和心理治療仍然有其重要性。

凡事過猶不及,反而不好。像是有些身心患者,非常在意體重及外在形象,除了節食以外,還會進行激烈的運動,甚至會用催吐等方式控制體重,這種情形下,反而把身體弄壞了,而可能需要住院治療,不可不慎。

那麼,要用什麼方式來運動呢?不一定要參加健身房的全套課程才叫運動,即使是簡單的健走,也是有益的。重要的是,要能夠持之以恆,比起久久才進行一次劇烈的運動,持續的輕中量運動反而較有幫助,也較安全。除非有特殊考量,我們對運動也是抱持正向的態度。希望大家都能時時運動,保持健康的身心,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