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續上一篇文章,情緒控制術不僅可以成為一般人調整自我情緒的練習工具,我們也可以把它視為情緒作用的體系框架,來看看如果一個人出現情緒失調,內在情緒作用會是怎樣的一件事。以下我會針對情緒控制術裡的控制策略,來分析憂鬱症常見的內在作用。

首先我們先複習一下,情緒控制術中四種應對情緒產生階段的不同策略:

一、情境策略,選擇或者改變會影響情緒的情境。
二、注意力策略,轉移注意力到其他事物上以轉換情緒。
三、認知策略,從不同角度來評價事物。
四、反應策略,調整情緒帶來的生理與心理帶來的效應。

憂鬱症患者由於自身的低情緒能量,導致對事物的看法傾向悲觀,自我評價偏低,也可能出現社交退縮的現象。憂鬱症的人有時避開人群,選擇暫時封閉自己,但在那當下也會覺得孤單寂寞,甚至是譴責自我。身處在這樣的情境,患者因自我譴責而認為這是對自己最合適的懲罰,因而無法跳脫情境,進入旋渦中繞不出來。

憂鬱症患者常帶著悲觀的有色眼鏡來看周遭的事物,他們的專注力具有強烈的負面選擇性。對他們而言,是看不到其他正面色彩的,因此很難主動調整注意力到「看不到的」面向。同樣地,在思考問題時,內在注意力也受到侷限,除了負面觀點,很難想像到事物的其他可能性,因為在憂鬱症患者而言,那是「不存在的」。

最後是反應策略。憂鬱症個案會碰到以下生理症狀:倦怠、失眠、食慾不振等等。有喝咖啡習慣的患者,可能為了處理倦怠感而攝取比平常更多的咖啡,這可能會加重夜間失眠的情形。為了解決失眠,服用比醫師指示更多的助眠劑,這可能造成早上起床後依舊明顯倦怠的狀況。左支右絀,永遠都達不到平衡。由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得知,身心問題除了體質因素外,經常因為症狀本質而影響到情緒調控的平衡,限制了自我痊癒的機制,導致病情急轉直下。該怎麼辦?此時應該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或治療,來協助改變錯誤的情緒調節,甚至考慮藥物治療以直搗黃龍,打破上述的惡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