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平常判斷情緒障礙時,主要分成重鬱症,以及雙極性情緒疾患,也就是所謂俗稱的躁鬱症。區分這兩者,目前台灣精神醫學界的主流是按照美系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裡的準則來做診斷。

典型的憂鬱症除了負面情緒之外,常常伴隨活動力下降以及思考認知速度減緩等症狀;而躁鬱症中的躁症剛好相反:情緒高昂或易怒、活動力明顯增加、思考速度變快。區分兩者並不困難,不是嗎?

不過,實際情形永遠比人們坐著而想像的還要複雜。

在診間常常會聽到下列的抱怨「心情不好,腦袋常常轉很多東西、胡思亂想,停不下來。旁邊的人都說自己看起來很毛躁、易怒、衝動,一刻都不得閒。」

以上單純以情緒本質層面而言,會被認定為憂鬱症。然而在活動力以及思考認知上,卻呈現出比平常還要多還要快的狀況。在門診中,這樣子的病人,碰到的比例,反而會比單純負面情緒、什麼事情都不想去想去做,整天躺床的典型憂鬱症患者還要多出許多。

制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的學者當然也有觀察到這個現象,因此在手冊中有「雙極性情緒疾患,混合狀態」,也就是同時符合鬱症與躁症的診斷條件。以及「非特定情緒障礙症」,意指個案的情緒症狀無法完全符合手冊所條列的所有情緒疾患的診斷條件,但是其病情仍然嚴重到需要關注以及處置。有的學者認為既然現實中非常典型單純的鬱症和躁症並不是佔絕大多數,與其使用以典型疾病分類的症狀準則來做診斷,倒不如捨棄將疾病勉強分類的想法,直接將我們的精神狀況來區分成幾個大項,分別來做症狀程度的評估及臨床的處置參考。

針對情緒障礙的 ACE 模式因應而生。(精神科學其他疾病領域也有從單純疾病分類轉變為軸向評估的討論,日後有機會行文另做介紹)

ACE 這三個英文字,分別代表著 Activity (活動力)、Cognition (認知思考)、Emotion (情緒)。

這樣做的好處,是將這三項不同的軸向分別做評估,不用受到上述傳統疾病分類的思考框架侷限。

以 ACE 模式來做診斷依據,我們可以將情緒狀況分成八個極端狀態:

活動量高/低 x 認知思考快/慢 x 情緒正向/負向

為 2x2x2 共 8 種。

以剛才提到的例子而言,一個典型憂鬱症的人整天躺床,什麼事情都沒法做。這種情形常出現在中年女性的憂鬱症。臨床上將這樣行動力極度下降,甚至是對外界環境刺激反應明顯減少的狀況,稱為「僵直症 (catatonia)」。

上述情形除了被認定為典型憂鬱症之外,若用 ACE 模式去細究,同樣是負面情緒、活動力下降,仍然可以再從認知思考的快慢來做不同的區隔。

憂鬱症在極度嚴重的狀況下,可能出現脫離現實的妄想或是幻覺。有些個案會出現「虛無幻想」。患者認為自己一無所有,外在的如名譽財產,內在的如器官內臟、人格思想靈魂等等。所以在這樣的狀況,對個案而言活著跟死了沒有兩樣,外在表現正如內在世界再現。

有的個案反過來不是出現虛無幻想,反而是栩栩如生的幻聽幻覺。這些幻覺可能是聲音批評、貶低個案,甚至命令恐嚇個案,加上憂鬱症常見的罪惡感,個案可能被嚇得不敢輕舉妄動,不然就會導致世界毀滅。所以外觀看起來都是一動也不動地躺床,但是實際上患者當下可能有十分豐富的思考認知活動,和虛無妄想完全不同。

ACE 模式不只能做為醫師評估的思考工具,也可以做為一般人平時自我情緒覺察的參考。由於三個軸向橫跨正常/異常,重點不是「有/無」,而是「程度多寡」。因此可以和自己過去來做前後分數比較,就能很好對自己情緒波動起伏做精準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