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 1 之 4)

誘發點

對強迫症而言,幾乎所有生活中遇到的事物都可能會誘發症狀。除了具體事物之外,抽象的如內心的想法、感覺,對有些人而言也是誘發點。這些具體或抽象的事物,本質上沒有好壞善惡之分,不一樣的是每個人對其好惡的差異,以及在不同情境下該事物呈現的價值差異。舉個例子,許多人覺得狗狗很可愛,但是有些人反倒是喜歡貓,覺得狗狗有點吵;久旱逢甘霖,很好,但是雨落在即將潰堤的河流上,那就不妙了。

同樣地,那些觸發焦慮/恐懼感受的事物也是本質中立的。不過對強迫症病人而言,倒是成了史蒂芬金小說中那預示驚悚結局的關鍵環節。

正因如此,這些誘發事物具有兩面性。無須譴責它們,因為強迫症的內涵是這些事物的負面性被放大強化,進而導致反覆的消除動作,之後負面感受與消除動作,此兩者的關聯呈現動態的一消一漲,循環不已。誘發事物不斷地被強調負面性,同時正向價值的部分日趨消散。久而久之,負面標籤就一直貼著,該事物被想起被觸及時,無可避免激起焦慮與惶恐。這,就是惡性循環。

貼滿負面標籤的東西,毋須閃避或排拒嗎?但就因為這樣的想法,強迫症最終會出現逃避的行為。的確,焦慮感減輕了,虛假的安全感也來了,偏誤的觀感加深了。這負向標籤,再也撕不掉了。

(待續)